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意译,又有献牲节、忠孝节和之称。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尔德•古尔巴尼”的音泽,其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的意思。
宰牲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节日之一,我国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特别重视宰牲节,他们把宰牲节称为“大尔德”,即大节日的意思。而我国回族对宰牲节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开斋节,因此回族称宰牲节为“小开斋”或“小尔德”。
据说宰牲节的来历,是起源于远古阿拉伯人的一个传说。相传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晚年才得一爱子,取名易司马义,视如掌上明珠。当儿子易司马义长到13岁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易卜拉欣忽然做了一个梦。易卜拉欣梦见安拉命令他亲自宰杀自己的爱子易司马义作献祭。易卜拉欣的爱子闻听后毅然地说:“爸爸!您执行真主的命令吧!我会忍受—切的”。易卜拉欣见儿子毅然从命也决心遵从安拉的旨意。于是第二天易卜拉欣便带着儿子易司马义来到麦加城外的郊区米那山谷准备献祭,以执行安拉的命令。但是,正当易卜拉欣在米那山谷举刀准备执行安拉“启示”的时候,安拉及时地派遣天使吉卜利勒送来一只黑头白绵羊,作为易司马义的替身。安拉让绵羊代替易司马义作祭品并默示:“易卜拉欣啊!你已经忠实地执行了梦里的指示。我就这样慈悯一切行善的人”。据说这一天就是阿拉伯太阴历的12月10日。
为了纪念易卜拉欣和易司马义父子为安拉献身的精神和感谢安拉,古代的阿拉伯人每年在这一天都宰牲献祭。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后,仍然奉易卜拉欣为“圣祖”,同时也继承了这一宗教礼仪。伊斯兰教法规定教历每年的12月10日为宰牲节。
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这一节日是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的第二年规定的。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宰牲节这一天,全世界的穆斯林有条件的都要宰牛、羊等牲畜,而且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宗教活动。在穆斯林欢庆节日的同时,世界五大洲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云集到圣城麦加,进行游转天房、在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跑、露宿米那山谷、站阿尔法特山和射石等朝觐仪式。教历12月10日正是朝觐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朝觐者要宰牲献祭,所有人共餐。宰牲节是伊斯兰教又一主要节日,全世界穆斯林在节日期间都要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
宰牲献祭是宰牲节的重要功课之一。按伊斯兰教法的规定,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要宰牲,不去麦加朝觐在家里的穆斯林也要宰牲。当然,贫穷者除外。有条件的穆斯林每年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骆驼。穆斯林献祭的羊最好是肥而美的黑头白羊,其次是黄色、古铜色、棕色、斑白色和黑色。伊斯兰教法规定宰牲的时间是教历12月的10日、11日和12日3天,在这3天宰牲为献祭。在宰牲节屠宰的牲畜,不需要给屠宰者费用,但是剥下的皮不能卖掉。宰得后将肉分成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出散(施舍给贫穷的人),一份馈赠。因为《古兰经》中说:“它们的肉和血绝达不到真主,而你们的虔诚可能达到他”。宰牲节除宰牲献祭外,另一主要宗教活动就是会礼。朝觐者在麦加举行会礼,没有去朝觐的穆斯林要到清真寺或郊外举行盛大的会礼和隆重的庆祝活动。
二、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在我国,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代•菲吐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为三十天,双月为二十九天,每年较公历少十一天,三年相差一月余。因此,按公历计算,伊斯兰教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的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
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目前,世界各国穆斯林都要在开斋节这一天举行礼拜和其他庆祝活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开斋节的这一天,都要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熙熙攘攘。走亲串乡,互相赠送节日礼品。家家户户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茶、瓜果等食品,有的人家还备有奶茶、五香茶(用茶叶、构札、杏仁、冰糖、杏干泡的茶)招等亲友和客人,男女老少成群结伴游玩,很多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
三、圣纪节
圣纪,亦写作圣忌。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纪念伊斯兰教传播人穆罕默德的盛大节日,在伊斯兰教历每年的3月12日举行。
相传穆罕默德诞生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51年(公元571年)的3月12日,逝世于伊斯兰教历11年(公元632年)的3月12日,生殁均在伊斯兰教历的同一日,故圣诞和圣忌合称为圣纪节。圣纪节一般在清真寺进行,呼和浩特地区的各个清真寺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在伊斯兰教历3月份中的不同日子并分男、女两天举行。内容为:穆斯林群众沐浴净身后,在清真寺内“由阿訇诵读《古兰经》;吟诵《奥拉德》、《卯路德》、《穆合麦斯》等赞圣经文诗词;进行演说,讲述先知的生平业绩和懿行,学习先知的崇高品质和美德。”
正如有人作出的客观评价:“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阿拉伯社会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不断,迷信盛行,道德风尚败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阿拉伯各民族十分渴望社会安定、和平和统一。穆罕默德以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播伊斯兰教,团结了各族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穆罕默德说道,‘我只是一个同你们一样的凡人’。他反对把他‘神化’。作为伊斯兰教的‘圣人’、‘领袖’,他这种‘是人不是神’的观点和立场,无疑是进步的。”回族人在这一年一度纪念典礼中,通过听阿訇讲“卧尔兹”和相互间的交流、议论、探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更加发扬谦逊无私的情操,团结友爱的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廉洁俭仆的美德。
圣纪这天,各坊都要宰牛宰羊,炸油香。圣纪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众人一起进餐。回族人民把这天的义务劳动视作行善做好事,因此大家争先恐后;而且不分辈份长幼、不论地位高低、不讲贫困富裕,大家都和睦亲切地聚在一起,表达喜悦的心情。这都表现了回族人民团结合作、友爱同心的可贵品德。
回族除了上述三大传统节日外,还有法图麦节(每年的伊斯兰教历9月14日)、阿舒拉节(伊斯兰教历正月10日)、登霄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等。这些节日具有很强的纪念性特点,回族在这些节日中,通过礼拜、诵经、求祈并施舍、聚餐,或分别过“乜贴”等,以对先人的纪念,为生人祈求平安,为未来追求幸福。回族人民这种宣泄感情、寄托愿望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在继续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其内涵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在宗教信仰的氛围中,正在寻觅着更佳的结合点,以实现情感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